探秘二战日本海军给粮舰伊良湖号(Irako)

小编不正经了那么久,终于迷途知返,决定回归技术潜水员的本质。看一看潜水技巧,聊一聊技术潜水员的世界。当然小编水平不够,只有请真正的资深潜水员来讲课。今天,我们就请OSCAR带我们游一游著名的IRAKO。

据说高逼格潜水员都关注分享MWDF

MWDF微信公众号ID:mwdf2016

 

在潜水界尤其是涉足沉船潜水的朋友估计大部分都知道菲律宾科隆(Coron)的二战日本沉船,而在这二十多艘沉船中尤以伊良湖号(Irako)由于沉船位于水下40米相比较其他沉船更具有挑战性,因此对于沉船潜水员来说也更加有名。我初次接触Irako是在2016年4月参加Ralph的Rags II的科隆沉船之旅,由于当时还是属于刚踏入沉船潜水没多久,对于Irako这样的深度的沉船还是不太会频繁进入的,而且由于当时每天安排的行程也更多兼顾不同队员的兴趣,所以前后也就在Irako潜了四五次。因为不断听到潜水前辈提及这艘船的名字以及内部穿越的各种危险性,也就默默地惦记上了这艘船,希望有一天可以重返Irako并且对她做更全面的深入的探访。

 

我对沉船的痴迷来源于技术潜水历史研究的融合带给我的双倍乐趣!每一艘沉船的背后都有其丰富的历史背景,因为时代久远很多资料已经不容易找到,即使资料保存完好,那也大多数都保存在世界各个大学甚至比较专业和小众的博物馆内,这为确证一个信息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另外再加上沉船本身位于水下几十米的深处需要相当的技术条件以便于可以安全地探访和考察,如何在水下安全地进行沉船潜水又是另外一门专业的学科;对我来说这个活动就像每个男孩都喜欢探宝游戏一样让人痴痴入迷。潜入历史沉船、探寻本来面貌,这就是我对沉船潜水的所有动力来源。技术潜水历史研究都是需要用严谨和认真的态度来对待的两门学科,治学不认真可能会影响声誉,而在技术潜水中捣糨糊那很可能会搭上自己的性命!

 

去年4月从科隆回来以后就开始期待并准备我的下一次Irako之行,在准备过程中从网上和潜水前辈处获取了一些关于这艘船的信息。主要信息摘要如下:

 

  1. Irako建造背景

    1914年,日本海军建造了1艘专门用于运送粮食补给的给粮舰,名为“间宫”号(Mamiya),排水量为15820吨,舰上配有190多名手艺高超的厨师、糖果师和糕点师,甚至配有饲养活牛的畜圈和屠宰场。“间宫”号服役之后,使用频率相当高,往来于各舰队锚地之间,并多次随联合舰队参加演习,成为日本海军的活动厨房。然而随着岁月推移,舰身日益老化,加之联合舰队军舰数目增加,单靠一艘“间宫”号已经不足以应付后勤补给之需,因此丸三计划中又追加了1艘给粮船,取名为“伊良湖”号。

    以上内容摘自百度百科,和维基百科比较基本没有差别。

  2. 基本参数配置

    排水量:9570吨

    航速:17.5节

    搭载量:25000人2周所需粮食

    全长:146.9米

    武装:45口径12cm连装高角炮2门,25mm三连发机枪3座,25mm连发机枪2座

    乘员:361名

    舰载艇:8或9只。其中粮食补给艇3只,淡水补给艇1只。

    储藏食品量:兽类肉80吨,鱼肉89.2吨,蔬菜272吨,腌物23吨,水果95吨,鸡蛋9吨,油炸物2吨

    以上内容摘自百度百科,和维基百科比较差别在于船的全长不同,维基显示全长为145米。

  3. 动力配备
    2 X Kampon Turbines
    6 X Kampon Boilers
    2 shafts, 8,300 shp
    以上内容来自维基百科,百度百科关于动力没有数据描述,但是却有以下文字介绍

    动力部分为了预防重油不足,且考虑到伊良湖不会直接参与战斗,采用了专烧煤炭的旧式锅炉,同时加高了烟囱,防止煤烟染食品。

     

  4. 沉没原因和时间

    1944年9月24日早晨,美军发现了伊良湖号,派出31空军大队下属的轰炸机队对其狂轰乱炸。袭击首先命中伊良湖号的中部,甲板上开始着火,伊良湖号从船头开始缓慢下沉,完全沉入大海。由于轰炸及甲板着火,船上的人员损伤比较严重。

    以上内容摘自百度百科,和维基百科比较基本没有差别。

 

从目前能够接触到的资料来看,Irako只有下面一张照片留存于各个网站。根据《日本军舰史》介绍,该照片是1944年3月3日在横须贺拍摄,水线附近可以看到被鱼雷击中造成的破口,另外舷外电路的一部分也受到损坏。此后曾送入三菱横滨船坞修理。

查阅Irako的航行日志,发现在1944年1月20日Irako在坐标位置08-04N,152-40E遭受美军潜艇的鱼雷攻击,鱼雷击中船的右侧靠近船头位置(下面标注的位置)导致中等程度的损失。当时Irako正在离开楚克准备返回日本。攻击受损后的Irako船头下沉,并且漂浮在靠近楚克北部的航道上。当时有三艘货轮在其周围给予施援,并有一艘驱逐舰(Suzukaze)从楚克港起航赶来支援。

 

 

第二次科隆之行是在2017年春节,连续六天每天两次进入Irako,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设法搞清楚以下几个情况:

  1. 导致Irako沉没的主要原因
    从百度百科以及维基百科介绍的文字(上述第4点)介绍来看,轰炸击中中部舰桥导致甲板起火,但是怎么又变成船头缓慢下沉直到完全沉入大海,这里逻辑不通。我对这样的描述并不满意,我希望寻找导致Irako沉没的真实原因。这个只有通过水下探访才有可能找到直接答案。
  2. 确认Irako动力来源并找到引擎室
    对于每一个沉船潜水员来说能够进入引擎室都有一种莫大的成就感,这里当然有引擎室通常位于船的核心位置,加上复杂的结构和纵横交错的通道,在进入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各种危险。因此每个潜水员都对进入引擎室怀有一种崇高的敬畏。也正因为如此,国内某个知名潜水俱乐部把自己的聚会场地干脆就叫“引擎室”。通过查看Irako的图纸确认大概的位置,然后通过水下探查找到引擎室并成功进入这是整个计划的重要部分。
  3. 确认Irako第二推进器轴的存在位置
    从维基百科的介绍来看,Irako是双推进器(螺旋桨)工作的(上述第3点)。
    所有进入过Irako的沉船潜水员应该都知道那条从船的双桅处右舷下方破损口进入,并沿着推进器轴直达轮机室的狭窄通道。如果Irako是双推进器,那么应该在左侧应该存在着一条相同的通道直达轮机室。确认第二推进器的存在并且找到这个通道是这次行程的另外一个目的。

这里我会跳过关于寻找潜店和双瓶,还有太多不靠谱的中间故事,毕竟科隆能够提供技术潜水服务的潜店不多,可以提供支持的潜导可能更少,所以也没什么可以多写的,还是直接进入正题。介绍以上三个问题的水下发现。

首先关于Irako沉没的原因的探究,上面介绍了百度百科以及其他中文资料都显示的是“袭击首先命中伊良湖号的中部,甲板上开始着火,伊良湖号从船头开始缓慢下沉,完全沉入大海”,相信这一说法源自于Irako航行日志网络版(www.combinedfleet.com),原文是这么说的“Their first strik scores direct bomb hits in IRAKO’s midship section. Her bridge and superstructure are set ablaze. She begins to sink by the bow, but is beached. Later, IRAKO slips into the sea and sinks at the mouth of Coron Bay…”这里的意思和百度介绍的几乎一致,都提到了空袭首先击中中部舰桥,开始着火,以及船头开始下沉。

 

对于Irako的损毁情况的观察分成甲板以上以及甲板以下两个方面来介绍。

甲板以上部分损毁最为严重的是舰桥部分,整个舰桥位置的上层建筑完全被炸烂,巨大的钢结构都被扭曲挤压,连烟囱和原来基本的结构都无法辨认,舰桥上部变成完全不规则的破烂堆砌。甲板以上另外一个损毁严重部分是船尾部,整个船的尾部甲板室变形且严重塌陷。在空袭中一定有能量巨大的炸弹直击命中船尾甲板,并且穿透甲板以后在尾部的船舱内发生及其巨大的爆炸,爆炸很可能不只是炸弹本身,而是引发了连串爆炸,这样的爆炸直接导致了尾部甲板的严重塌陷,以及尾部船壳的三处(A/B/C)呈向外放射性的爆炸孔,其中接近船舵附近将近五六米直径的爆炸孔(A)最为明显。请见下图。

 

下面照片还可以看到巨大直径约5-6米的对外呈放射性的炸弹孔,潜水员可以自由进出,注意上部分被翻起卷边的钢板,可以想象当时炸弹从天而降击穿甲板以后在船舱内爆炸导致的冲击有多么的巨大。

这个炸弹孔应该会是导致Irako沉没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炸弹孔A位置贴近40米的水底沿着船左侧往前约5米,可以看到炸弹孔B的位置。这个孔的尺寸大约在1.5米宽度,高度约半米,贴着船左侧的底部。这个孔不是被鱼雷击中的样子,因为同样的爆炸来自内部,相信和导致炸弹孔A的原因是一样的,由于尾部船舱的一系列内部爆炸,导致了这个孔的出现。当然这个孔也是引起沉没的一个原因。

沿着左侧的船外壳向穿透方向巡游,会看到巨大的船体,外壳的高度大约在四五层楼,整个外壳虽然锈迹斑斑,表面附着了很多珊瑚,但是整个结构依然坚固而结实。远远望去犹如在长城下面游过,巍峨壮观。下图可以看到当时的景象。整个左侧船体除了A/B两个炸弹孔以外全部完好无损,并没有任何其他破洞。

绕过穿透以后开始沿着右侧的船壳向船尾部游过去,整个过程也没有发现任何其他的破损,直到看到巨大的“天窗”炸弹孔C的出现。这个位置是在接近右侧船尾部距离上甲板位置约两米的地方,好像被人支开了一扇两米宽1.5米高的窗户。请看下图。

 

从“天窗”探入头去,分别向船头看和船尾部看,分别得到如下的两张图。注意在“天窗”内侧的冷冻管,这是Irako船内到处可以看到的用于为食物提供冷藏的管道。可见这个位置的内侧本来也是一个冷藏库。

和爆炸孔A/B类似,这个孔C也是可以看到由于爆炸导致的所有钢板呈向外放射性分布。同样的原因来自于空袭中击中船尾的炸弹,贯穿船舱以后在内部爆炸导致的剧烈的向外冲击波。这也是出现炸弹孔A/B/C的主要原因。

 

下面这张照片是尾部甲板由于轰炸导致塌陷,损坏极为严重。由于能见度差,不能很好体现尾部甲板的情况。

 

所以,关于Irako的沉没的原因,可以明确是由于船尾部被击中导致大爆炸,出现三个巨大的入水孔,尤其是靠近船舵附近直径约5米的巨大炸弹孔,是导致船进水沉没的主要原因。虽然舰桥中间部分的上层建筑也在首轮空袭中被击中甚至全部炸烂,但是炸弹并没有贯穿整个中部舰桥,仅仅是把上层建筑全部摧毁。这些结果都不足以导致Irako下沉并且最终沉没。

下面来交流第二个问题,就是Irako的引擎室到底在哪里。我们先来看看图纸介绍。

大部分去过Irako很多次的潜水员都知道下面标注的1-4条线路。1号线是著名的螺旋桨轴进入线路,如下图。

 

从尾部进入沿着狭小的轴室一直进入到下图标注A空间,被图纸称为“机械室”。应该也就是两台汽轮机(Turbines)所在的位置。A的空间很大,著名的“工具房”就在里面,这个空间应该有三个进出口,除了1号线路轴室进出,还有分别是三号货舱进入的2号线路和从上甲板进出的3号线路。但是在A空间和B/D空间之间是没有任何通路的,完全隔绝。

我在科隆的日子里,也和当地的潜导打听关于Irako的往事,他们告诉我在二战结束以后的1950年代,当地人和美军对这些沉船有过打捞作业,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从这些沉船上拆取可以利用或者变卖的设备。也就是说,不少沉船在当时被第二次(相比较第一次被击沉)破坏过。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当进入汽轮机室A的时候,会发现里面一片狼藉,完全没有任何的秩序,显然这不是由于在战争期间被击沉的时候导致的损坏,而是由于战后的二次破坏导致的。因为,第一次轰炸对于A空间的上层部分没有被炸弹击穿,显然内部的凌乱完全是由于后期的人为破坏。导致了今天无法辨识汽轮机的样子。

 

关于4号线路可能有些同行不一定了解。根据Rags 2的Ralph的说法,这是一条非常危险的线路。我完全同意他的说法,这天线路是从被炸烂的舰桥中部的塌陷部分一直向下,会看到连续三层的甲板空间几乎被压成了三明治,原来可以走人的空间被压缩成不到半米高度。如果要去洗衣房和厨房就是从其中的一个层格进入。但是4号线路是一路往下穿越到底部。进入D室。D空间非常狭小,只能从顶部被炸开的小孔进入,进入以后会发现有内外两个空间,外部的空间应该已经被拆除了不少设备,顶上很多的电线悬挂下来。见下图。

 

在外间的角落里有一个海龟壳。

 

在D室的里间可以看到误以为是引擎的设备。关于这个房间,我写邮件问过Ralph,他的答复是这个房间内的所谓发电机或者引擎都可能是不对的。他说Irako是由两台汽轮机驱动的,所以这两张照片看到的所谓的发电机很可能是一种“压缩机”,将蒸汽压缩以后供给汽轮机。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D室的位置介于A室(蒸汽轮机)和C室(锅炉)之间了。

 

当然即使Ralph自己也承认这只是一种假设。即使像Peter Heimstaedt这样的发现了并且确定了很多艘科隆沉船的老船长也并能很清楚确定当年这些船所使用的技术。

 

 

目前为止还没有听说能找到进入锅炉室(C)C的通道,打听当地的潜导,由于年老的都已没机会见到,现在的20岁上下的年轻潜导更加无从知晓。Ralph也承认进入锅炉室的通道从未被找到过。审视图纸会发现C的位置正在烟囱下方,也就是舰桥中部位置的正下方,相比较巨大空间的A室(汽轮机室),现实中的锅炉房一定更加壮观宏大,只是可惜尚未找到进入的通道。在本次探查中,我曾经尝试从几个不同方向探索可能性,但是都没有明显的机会。由于年代久远,加上经过起初的轰炸以及后期的二次破坏,以及大量的尘埃覆盖,找到明显通道可能性很小。而且危险性也比较大。我尝试从上层洗衣房和厨房位置寻找向下探得通道,但是看不到明显的,在中间位置有一个舱口向下,非常狭窄,一个人下去,下面是三四个小房间,都是空的,再想往下就没有通路了。我也尝试从第二货舱孔进入希望从船头方向往回找到进入C室的哪怕一个小的孔,但是看到的都是巨大的钢铁墙体分隔,无法穿越。

下面的图是在A室中的工具房拍摄的,看到一个方孔隐约还能看到向下的扶梯,孔的上方是被打开的舱盖。这个孔的位置就在车床的左侧。我没能进入这个方孔,因为双瓶的关系无法下去。目测应该是单人不带任何装备沿着扶梯向下的。但是,基于目前的情况,我无法完成下探的动作。只能是眼睁睁看着这个孔而离去。如果有同行曾经尝试过进入的,或者进入过的,请给予指教和分享。当然,从图纸的位置来看,即使能够顺利往下进入这个孔,应该也还是在A室之内A(工具房下面),估计不太可能可以通过D室连接到C室(锅炉房)。

总结来说,如何进入锅炉房还是一个谜。另外,在D室内的类似发电机的设备的作用也还是没能解开。这两个非常伤我脑细胞的问题,很可能让我苦苦思索终生。但是至少我可以说A室内的设备是汽轮机,也就是驱动货船前进的引擎室。

最后的问题是关于第二推进轴的位置探索和确认。提出这个问题的原因很简单。首先,我们都知道Irako是有两个汽轮机驱动的,那么通常来说应该是有两个螺旋桨以及相对应的两个推进轴。而我们也都直到线路1就是从位于船的右侧的推进轴进入到A室。那么问题就来了,应该在另外一边的船的左侧也要有一根推进轴存在,同样的也是从船尾通到A室。这根轴怎么找到它,并且确认同样的对称性的分布。

由于时间和有限的下潜次数,没有能够在A室中寻找第二根推进轴以及进入这个轴的空间。另外一端的船尾,前面在介绍下沉原因的时候已经介绍了关于那个靠近船舵船尾部左侧位置有一个直径约6米的大洞,这个洞的存在把整个左侧螺旋桨位置全部扭曲而无法辨认了,同时也无法辨识是否存在左侧的第二推进轴的存在。

以上的内容是整个2017年春节期间水下探访Irako以后的总结和分享,可以看到除了下沉原因得到了比较客观的证据以外,似乎另外两个问题都还是没有能够圆满解决。当然,也正是因为还有遗憾,还能让我继续寻找新的方向,并维持我查找新的证据的动力。水下探访和考察需要和大量的资料查阅相结合,从过年以后,我也利用出差机会走访香港和日本的图书馆,希望能够找到对了解A/B/C室结构有帮助的直接资料,从目前来看收获并不多。因为,最主要的原因是Irako只是一艘普通的粮食补给舰,所有的能够看到的直接的资料的描述都仅限于本文前面介绍的内容,基本都大同小异。

 

主要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关于伊良湖介绍;
  2. 维基百科英文版关于伊良湖的介绍;
  3. www.ww2db.com,二战历史年表网站
  4. www.combinedfleet.com,联合舰队网站关于Irako航行日志记录
  5. 《日本军舰史》日本海人社编著,王鹤翻译,青岛出版社2016年出版
  6. 《日本海军特务舰船史》1997年3月号增刊,总522期
  7. 《中国军舰图志1855-1911》,陈悦著,香港商务印书馆2013年出版

 

如果关于Irako有更多的信息分享和讨论,或者对于本文有批评指正的,欢迎电邮oskar_woo@me.com

 

本文为作者原创,如有转载,请标注原创作者。谢谢!

 

发表评论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